首页 > 民族宗教简介 > 浏览文章

连云港市的天主教

来源:连云港统战部  时间:

连云港市的天主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为基督的三大宗派。基督教相传为耶稣基督所创立。公元一、二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后,逐渐分成东西两派,于1054年正式分裂,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自称公教,也称罗马教。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根据中国“敬天”的传统习惯,将其译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称马利亚为“童贞圣母”。

在天主教传入中国之前,有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聂斯托利派,是公元428年从基督教分裂出来的一个派别,又称波斯教、弥施呵教,中国称其为大秦景教(简称景教)。唐贞观九年(635年),由叙利亚人阿罗本传入中国。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天主教堂全部被封闭,有的教堂设施被破坏,书籍被焚烧,神职人员被批斗后遣送劳动,教务活动被迫停止。1982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维修、开放了教徒生活所需的教堂,恢复了宗教活动。

2000年8月16日,连云港市天主教爱国会成立。同年8月20日,葛起能任天主教爱国会主任。

第一节  传布与活动

境内天主教于清光绪年间由徐州教区经沭阳等地教会传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海州设立本堂,同时在海州北门外建立教堂。法籍董师中担任第一任海州天主教会本堂神父。至民国13年(1924年)前,陆续又有十几位外国籍耶稣会修士到海州教会任本堂神父。民国13年,海州教会由本堂升为总本堂,直接隶属上海教区,法籍神父双国英任总本堂神父。此后,每年都有8—12名中外籍神父、修士在市境内发展教徒,开办教堂。

民国26年(1937年),双国英神父在海州北门外天主教堂建立一所中心学校,并担任校长,招收教徒、教徒子弟及平民子女入学,借此扩大天主教影响。年底,为免遭日军轰炸,在海州北门外天主教堂悬挂法国国旗,设立避难所,当地不少豪门绅士到此躲避空袭。后避难所也成为土匪骚扰的地方。民国27年,双国英在教堂内被土匪打死。学校改名为国英中学,避难所也解散。

民国28年(1939年)3月,日军侵入境内,海州总本堂停止活动,但教会和国英中学的组织系统未变,每年向梵蒂冈报告海州总本堂区情况,梵蒂冈每年发布海州本堂区教职任免名单。

日本投降后,和基利斯当担任海州总本堂神父,并兼任国英中学校长,他带领10余名神父修士恢复境内的天主教活动,在境内多处建立教堂,教徒发展到近千人,直到解放时为止。

解放初,境内天主教活动集中在海州、新浦一带。梵蒂冈将海州总本堂升为监牧区,准备时机成熟后发展为教区。不过,梵蒂冈派出的“监牧”,只是挂名,从未到海州履行职务。先在上海,后又迁至台湾。其他外籍神父也陆续回国,留在境内的只有法籍神父傅雅谷、瑞士籍神父贝锦章。1953年,鉴于傅雅谷、贝锦章包庇藏匿反革命分子,造谣污蔑中国人民解放军,煽动不明真相的信教群众抵制人民政府的各项命令等不法行为,新海连市人民政府将其驱逐出境,市内天主教会遂由中国神父管理,自主办教。

1956年8月29日,新海连市天主教爱国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9人,海州教徒穆传锦、新浦教徒穆臣忠为正副主任。1966年10月上旬,新浦天主教堂被红卫兵查抄,天主教活动停止。

1983年,全市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活动开始恢复。1985年,新浦天主教堂重建落成,成为全市天主教活动中心。1988年有教徒1000余人,1990年达1500人,2005年达到了7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市区及东海县的桃林、石湖、白塔,灌云县的小伊、宁海等乡镇。

第二节活动范围

解放前,海州城北门里、北门外,新浦、墟沟,赣榆沙河,东海城头、竹墩等地建有天主教堂。1990年,全市有2处天主教活动场所。一为市天主教堂,位于新浦区卫生巷2号,房屋面积600平方米。一为东海团池下会点。

连云港天主堂

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双池街。始建于民国年间,双国英神甫主建。原有房屋八九间,均是平房,既作神甫宿舍,又作教堂。1958年,还保留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街道占用,停止宗教活动。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划归徐州教区管辖,由徐州教区派神甫到该堂主持教务。1983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10余万元,在原址建教堂6大间,长20米,宽8米,面积16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原海州和墟沟两教堂的变卖款,也用于修建此堂,市区教徒,都集中到该堂过宗教生活。1992年,有房屋10余间。神甫刘哲夫,修女1人。

海州堂

位于海州区。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法籍神甫董师中为首任本堂神甫。民国2年,法籍双国英神甫任本堂,后在海州设总铎区,双国英神甫任总铎,辖墟沟、新浦等堂口。35年,海州升为代牧区,有神甫12人,修女25人。38年,海州代牧区代牧长葛寿平建中心堂,哥德式,砖石结构,可容1000人,附属房屋有神甫、修女住宅等50余间,占地25亩。代牧区在连云港设有海州国英中学、国英小学,墟沟国仁小学。

1951年后,教堂停止宗教活动,房屋由学校、电厂使用,并拆除改建。

第三节  宗教活动

天主教的宗教活动,各地大体相同。按教会规定,坚持“四大瞻礼”、“七件圣事”,还有小节和按信徒要求到堂外进行一些宗教活动。不同的堂口,有不同的小节日,如堂庆等。解放前夕,一般是以自由传教方式活动。解放后,除一些按传统和习惯进行的宗教活动允许到堂外进行外,各项宗教活动都须在堂内进行。为不影响工作和生产劳动,不强求教徒按惯例早晨进行弥撒,而采取灵活办法,如有些地方举行晚间弥撒,或变更节日日期举行弥撒。节日弥撒和讲道等内容,都是按教会制订的瞻礼单(教会印制的年历)进行。除教会规定的传统活动外,还结合民情风俗增加了清明扫墓等。

教徒的宗教生活,主要是进堂望弥撒,听讲道,领受有关圣事。主要活动包括四大瞻礼(节日活动),即:“耶稣圣诞”、“耶稣复活节”及“圣神降临”、“圣母升天”;七件圣事: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口、婚配仪式;其它活动,包括:迎圣婴、上坟、露天弥撒、追思、送圣体、送弥撒、感恩、谢恩等。每逢大小瞻礼日,包括礼拜日(主日)在内,男女教徒都要到教堂内念经、望弥撒。特别是大瞻礼,没有特殊情况,都要进堂参加活动。

第四节教会学校

海州中学  校址在连云港市海州城郊。民国37年(1948),黄道生神甫创办,初办为中心小学。38年,为纪念被土匪打死的法籍神甫双国英改为国英中学,即今海州中学。

主办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地址:连云港市新浦朝阳东路69号
电话:0518-85831021
邮编: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