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连云港统一战线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连云港统一战线 >> 民族宗教 >> 民族宗教简介 >> 浏览文章

连云港市的道教

信息来源:连云港统战部  时间:2007/8/24

连云港市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早期封建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我国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巫术、神仙方术、道教哲学,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方》(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连云港市宗教活动的历时源远流长。道教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即已开始。据历时文献记载和地上考古的发现,学术界认为连云港市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形成的时间是东汉顺帝(126-144)时期,为张道陵创立。

元、明时期,海州地区成为全真道北宗的大本营,特别是云台山后顶成为道教的胜地。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降,海州地区包括今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除三元宫建筑外,仅道教宫观的建筑即达85座,可见道教的影响之大,成为海州地区的本土宗教。

明代,海州地区成为全真道北宗的大本营,道教兴盛于一时。云台山前顶以佛教盛,后顶以道教盛。天启皇帝亲书“敕赐护国三元宫”、“敕赐护国延福观”分颁前顶三元宫和中顶延福观。前顶地区从山下的郁林观、南天门、关圣殿、老君堂、灵官殿、团圆宫、玉皇宫、吕祖庵、真武殿等宗教活动建筑,其中以三元宫和团圆宫、玉皇宫为主体,它们都是在一个中轴线上。以道教宫观命名的建筑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之际,连云港地区列入地方志名录的道教建筑即有85座,可见道教之盛。    

明清之际,中顶(东磊)以其道教之盛而名闻遐迩。明天启皇帝“敕赐护国延福观”,亲送护持的天启朝的御马监太监陈增死后也埋藏于东磊。斗姆阁、玉女洗头盆、仙人洞,共同营造着道教的仙境。

清代,清顶风东南孔雀沟上,有万灵人苦修于此,因而得名“万灵山”。而万灵山道人修行却用佛家传法的教旨“传灯”,所用食器也是僧人的“钵”。万灵道人以丹鼎修炼长生,以“传灯”、偈语传法,当属道教全真派。

1928年,国民党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如太上老君、三官、关帝、土地、吕祖、四御、城隍、龙王、文昌及送子娘娘等均属道教神灵,均在废祀之列,对道教的冲击十分强烈。大多数的宫、观、院、庵在这一时期被拆除,或改为学校或另作它用,连云港地区的道教步入消沉期。此时,正一派由其修道方式、活动形式尚不明显,而全真教还是保持其一定的影响力,持续时间直到1948年底。民国时期,云台山地区海清宫(现在的海清寺)老君堂、郁林观、延福观等处还有道士和女冠在修炼,宫内活动也较为正常。

20世纪50年代以后,境内道教活动基本停止。正一道近乎消失,唯全真道之龙门派尚有少数第十九代“圆”字辈传人在延福观修道。

第一节   活     动

秦汉时期,已有方土在境内活动,尊黄老为祖。据传说方士徐福曾为秦始皇由境内东渡扶桑寻求不死之药。东汉时,东海人王远在中散大夫位上弃官入山修道。汉桓帝多次征召,最后被迫载至京城。太平道曾流入境内,并有《太平青领书》在境流传。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境内已建有供方士祭天的云门寺。吾道荣隐居苍梧山,其对道家符水、禁咒、阴阳、历数、天文、药性等能解。隋开皇时,云台大村东建郁林观,供道教信徒祈祷。方士徐则,受业周弘正,善长三玄,南朝陈太建时期(569—582年),应召入至真观,后入天台山,居绝谷,食松木,隆冬不服棉絮。唐代于云台山建三元庙,供奉天地水三官。道士吴道善于教育儿童,唐大历中(766—779年)被召入宫,为太子、诸王传授经义,唐德宗李适(780—805年)曾“东宫师道”。宋代,在云台山白果树村大庵庄建纯阳庵。宋末张志朴号蓑衣师、严浮子,在溪云山清霄洞修道,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其门人孙慧彰在庵附近刻石题字日:仙人洞、玉皇宫。朐山人何道士、于道士能以草医疾。相传全真派教主丘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在中云长春庵修道。

元明以后,道教在云台山区逐渐兴盛,庙观较多。清廷重儒重佛而轻道,道教又趋衰落,道观荒废。清雍正时复兴,乾隆以后又呈败相。民国时期,境内城隍庙各有三五个道士主持祭祀等,有时民间邀请其做道场法事,为亡灵超度。境内道教有全真、正一两派,供奉天宫、地宫、水宫,在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上元、中元、下元等举行祭祀活动。

赣榆县距道教圣地东岳较近,受道教影响,教徒多属正一派。旧时,渔民祭海,农民禳灾,庙会、丧事等仪式由僧道主持,道士活动频繁。1949年,全县有道士、道姑130余人。解放后,老道士先后去世,年轻的道士大多还俗,道教建筑失修毁坏,道教活动逐渐停止。1979年,赣榆县有道士、道姑29人。至1990年,道士已停止活动。

第二节  道 教 庙 观

北境内北齐建云门寺,宋建纯阳庵。明代云台山区建有云门寺、上真观、三元宫、延福观、紫阳观、无梁殿、白龙王庙、北老君堂、碧霞宫、蓑衣庵、太平观、三元庙、元帝庙等。

解放前,市境内有玄妨观、彩云观、城隍庙、社稷坛、厉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八腊庙、紫竹庵、玉泉庵、蓬莱庵、天皇庙、天后宫、关帝庙、东岳庙等道教庙观建筑,除碧霞宫尚存改作佛寺外,其余全毁。解放前赣榆县有三官庙11座、龙王庙7座、天齐庙7座、关帝庙7座、玄帝庙3座、玉皇阁5座、岱王庙2座、文昌阁2座、魁星楼2座、城隍庙1座,兴隆观1座、三清阁1座、朝阳观1座、三元宫1座,后均已毁或改作他用。东海县据1953年调查,建国前境内道教宫观有临洪、磨山上的三清观,土山、王朱洲的东岳庙、温泉的汤庙、房山上的碧霞宫等,然多毁于匪乱和战火。

一、南城玉皇帝

玉皇,是玉皇大帝的简称,或称“玉帝”。为道教祀奉的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天神。据《玉皇本行集经》载:系光严妙乐国王子,后舍弃王位,在普明香严山中学道成仙。相传他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的一切祸福。道教以每年夏历正月初九为玉皇的诞生日。

南城玉皇宫,位于东风凰山绝顶,最高点海拔130米。历史古老,建于随开皇五年(585年)。宋景定三年(1262),东海安抚张汉英重修。时殿宇宏伟,宫貌庄严。北院有钟鼓楼5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史敏再重修。明末清初倾圮。道光年间,又经重修。民国28年(1939年),南城沦陷于日军侵略,使千年古宫,毁于战火。1998年,群众集资又建。如今游风凰山揽玉皇宫,路道大有改观,非昔日之崎岖羊肠小道。从南城老街北头,经城隍庙门前东行,跨过宁连公路高架桥,即抵东风凰山下,由下到上,共建409级踏步,间分48层平台。入院到正殿,大殿东西5间,南北3间,共15间。院内有银杏两棵,东雄西雌。有所谓男左女右之说。两树胸围约1.6米。玉皇宫的道长朱健,道号名君,陕西道教学院毕业。2001年3月,受市宗教部门之聘,率道士进驻玉皇宫,从事道务活动。

二、延福观

明洪武三年(1370年),围屏山下仅建观音殿。明万历年间,拆除观音殿,改建延福观。创自明代“三中宫”即高晋卿、陈增和赵真极三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延福观碑记》:“延福观始建于明万历间,崇祯四年(1631年),中官高晋卿等重建”。讲殿叠起,房庑连属,可见当年的规模和宏伟气势。前山门虽经民国时期的改建,仍具明代建筑风格。山门朝东,门前巨崖累石,建一长方形平台,高17米,面积6000平方米,立平台上,极目千里,一览无余。清黄申瑾将此列为《云台二十四景》之一的“平台水月”。延福观南墙,有一南门走道,门额原悬有“洞天福地”横匾一块,门通“玉兰山房”,静室3间,原是道士修行之所。这道隔墙倒塌后,玉兰山房和延福观完全连在一起了。玉兰山房面向围屏山,雨后悬流界道,水挂如帘,相传是清康熙年间的灵霄道人所建。当年这里已经有玉兰花树,道人还在此遍植腊梅、天竹等名贵花木数十种。后来在此修真养性的道人有孙贯云、王道人、韩三奶等人。每年正月十五日,是三宫的诞生日,有盛大的香火会。魏鹭西君云台游记云:“由正殿而东,廊下有石碑十数块,隶书石刻,前沈太史云需撰。东方玉兰花房,玉兰数株皆合抱,花半榭,缤纷满地,穿数院,至尽东偏,正殿新建,塑人装修法相十数尊。”

2002年9月在新建殿内塑像。山门内是王灵官像,两旁分别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像。正殿内塑天、地、水三官像,每尊高4.5米,三官像后塑观音像,高1.9米,观音前下方,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像。2002年11月26日,举行神像开光典礼,省道协杨世华会长、市民宗局领导、新浦区政府领导及外市、县等地道观的道士、居士、信众等数百人参加,仪式庄严隆重。

延福观院内原有圣旨碑3块,年久损坏,只剩3个碑顶和碑座。第一块碑顶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加封的圣旨碑。第三块顶上镌二龙抢珠形象,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加封的圣旨碑,另有铜印一枚,乃镇观之宝,现存于南云台林场。

三、南城碧霞宫

南城西风凰山,有大小山头四个,最高的一个山头名“奶奶山”,海拔只有96.6米。这里原有一座碧霞宫,内奉碧霞娘娘,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是东海泰山神女。民国初,其香火尚盛。“七七”事变后,日渐荒落,日军入侵后,烧杀抢掠宫殿,香火中断。1939年8月12日,日军小队长冈奇,带领日伪军到南城所谓“清乡”,时有17名群众被杀害于西山之下,山顶的王和尚亲眼所见,怒气冲天,痛不欲生,当天遂身浇煤油,坐碧霞宫神台前自焚,以示抗议。王和尚圆寂后,碧霞宫也日渐荒废倒塌,留下了一处义僧抗日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