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宗教简介 > 浏览文章

连云港市的佛教

来源:连云港统战部  时间:

连云港市的佛教

自东汉佛教传入境内,即建有寺庙,僧人修持传教,且与海内外交往。唐宋时期士大夫喜谈禅学,百姓仿效,崇信释老,企求福祉,官府不断兴建庙宇。明清两代对云台山三元宫屡次重建,在云台山一带形成佛教建筑群体。

解放前,海州城内佛教寺庙20余处,素有“九庵十八庙”之称。乡村集镇,多建有寺庙。抗日战争前,东海县境内有中小型寺院近200处,至解放时尚存59座庙宇共385间,有僧尼150人。赣榆县有寺庙35座,僧尼137人。云台区有寺院101座,绝大多数为佛教寺院。灌云县大伊山有寺庙35座。以上佛教寺院不少毁于战火。

解放后,境内庙宇因年久失修,僧尼大多还俗,宗教活动停止。80年代以后,落实宗教政策,修复庙宇。僧尼入寺住持,恢复正常的佛教活动。

1979年,赣榆县有和尚8人,尼姑13人。80年代以后,市区修整复原龙洞庵、百子庵、观音庵、碧霞宫、三元宫、阿育王塔等佛教建筑。1990年,市区有僧尼22人。东海县王沟大殿尚存3间,和尚5人,居士1人。

1993年2月4日,由连云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签发聘书,聘请昌鉴任三元宫监院。1993年9月23日,将三元宫交由昌鉴管理,后更名为“花果山海宁禅寺”。

1996年1月,昌鉴被推选为政协连云港市第八届常务委员。

2000年12月被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后又任连云港市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98年昌鉴升任主持,勤修三学,净心檀善。

2003年3月9日,连云港市佛教协会成立,花果山海宁禅寺昌鉴法师任连云港市佛教协会会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海宁禅寺。

第一节   传布与活动

一、传布

东汉时佛教已从西域传入境内,宿城法起寺为汉代所建,孔望山摩崖石刻为汉代佛教造像。法起寺僧人与古康居国僧人有交往,寺内鹫峰石塔、罗汉墓即是埋藏灭度于此的康居国高僧的墓塔。三国魏齐王正始元年(240年)前后,康居国高僧会经宿城时曾题额纪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境内为统治阶级所提倡。隋唐时,释学在士大夫阶层广为传播,百姓也普遍信奉。隋末唐初,法起寺已成为境内及周边地区研究、传播大乘教义的主要寺庙之一,并选派学问僧到内地学习深造。宝逻法师在唐初被派到成都多宝塔寺向道因法师学教,学成归来,在法起寺弘扬光大大乘教义。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国高僧慈藏法师经鹰游门回国。唐开成四年(839年)三月二十九日,日本入唐求法僧圆仁途经宿城,在朝阳兴国寺寻求佛法。唐神龙元年(705年),在孔望山建龙兴寺。境内佛教奉行大乘佛教禅宗一派,唐末开始信奉曹洞宗,宋代确立曹洞宗正宗体系。传至二十七世为嵩乳,二十八世为佛光、灵焰,二十九世为省闻,三十世为义云,三十一世为淇源,三十二世为心慧。心慧高僧“大启禅宗、远迩稽首,皈依者弥众”,法起寺成为“不二法门,十万丛林,有德者居之”。传到三十五世,为镇海寺的润梅、雪公和尚。

宋天圣元年(1023年),阿育王塔在大树村建造。宋时,淮安的有藏禅师在南城活动,安抚使张汉英在城内为其建造普照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海州、赣榆设僧正司、僧会司管理教务。成化元年(1465年),鲁王孙到云台山青峰顶出家修行,自号清风。在三元宫清风传净善,净善传道融,道融传德连,四代衣钵传袭,香火益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谢淳扩建三元宫,随之出家,自号无相,更号德证,以与德连为同师。扩建三元宫庙群期间,皇帝颁降经敕谕,由钦差大臣专程护送到云台山。随赐《大藏经》一部678函,佛像3轴,紫衣1袭,锦幡3联,经幅1方,银宝1锭。至此,云台山三元宫香火逾2万家,佛教在境内传播达到鼎盛期。(三元宫尚存《大藏经》刻本34函78种317册,计1343卷。)涟水人扬珊,字碧溪,在宿城山顶建悟道庵。明崇祯二年(1692年),嵩乳和尚在保驾山下法起寺再振宗风。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海,庙废,僧众迁居他乡,佛教顿衰。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海,佛教活动恢复,康熙三十一年,玄烨亲书“遥镇洪流”匾额赐三元宫,康熙三十八年,太监五哥上山进香,云台山一带佛教为之中兴。康熙五十二年起,法起寺大规模修建,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形成24进规模的寺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普爱(字天庚)在连岛建镇海寺,殿宇、廊院百余间,并将坐落在孙家山庙岭上的祗园寺(古观音堂)修为下院。佛教在此再度兴起,真到民国初期。

清末民国初,僧尼群集云台山寺院,悟五、厚庵相继住持三元宫,上下几百人,分24个房头分居各寺院。民国初年,犯有命案的振亚和尚住持法起寺,增广僧众,扩充庙产,修桥补路,重建寺院。同时,振亚和尚勾结官府,组建武装,欺压百姓,兼并土地。民国20年(1931年),振亚被捕,庙产被抄,大部分庙产被没收,僧众逃散。民国27年5—6月,日军飞机连续轰炸法起寺,只留下残垣断壁。民国28年7月14日开始,日军数次围剿三元宫,纵火焚烧庙宇,僧人组织反击,护庙法师仁芳被杀,仁益等4名法师被活埋,雁朋、襄言等法师侥幸逃脱。民国28年8月13日,日军制造“南城惨案”,屠杀无辜百姓,南城西山顶上碧霞宫王和尚愤书千字文章,悲壮自焚,与正殿同归于尽。民国28年至民国37年,云台山僧尼生活无着,星散山间,勉强维持香火。

建国后,宗教活动得到初步恢复,但规模不大。“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取缔。

80年代开始落实宗教政策,修复寺院。各修复寺院有僧尼住持。1981年3月,连云港市僧人代表参加江苏省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0年底,全市有僧尼22人。2005年,全市有僧尼77人。

二、法事活动

佛教弟子每日做早课、晚课、坐禅。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各地有庙会,尤以海州白虎山庙会为盛。农历腊月初八日成道节,寺院僧尼煮腊八粥,经香、花、烛、果供佛。农历二月十五日,寺院举行法会,诵《遗教经,》,祭吊释迦牟尼。每年十一月“打佛七”,每个“佛七”诵经7天,共“三七”21天。

僧尼受请为死者“超度亡魂”,在安葬死者前举行,僧人若干名身着袈裟,演奏乐器,念经“超度鬼魂脱离苦难”,名之日“放焰口”。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教孟兰盆会,是佛教徒追荐祖先的节日,佛徒施斋供僧,搭经坛,和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念经超度孤魂。解放初期,增加祝愿世界和平,为正义战争死难烈士祈祷等内容。

解放前夕,苏北江淮一带的香客来云台山者络绎不绝,市境内参加烧香会民间组织,朝山进香的人也为数不少,尤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的迎神赛会活动期间为盛。解放后,这一活动逐渐停止。50年代后,僧尼仅在寺庙内接收香火和捐赠。

第二节   著名佛教建筑物

一、法 起 寺

兴建于东汉,内有埋藏康居国高僧的鹫峰石塔、罗汉墓。隋末唐初,该寺是研究、传播大乘教义的主要寺庙之一。唐宋时期,成为宿城山寺庙群的中心。明崇祯二年(1629年),嵩乳和尚创建丛林。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兴建大殿、中殿、天王殿、净土阁、弥勒殿、藏经楼、法堂、方丈室、仓库等200余间,形成24进规模的寺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心慧请发藏经,备贮楼阁。至此,法起寺成为十方聚集之所。民国27年(1938年)5月至6月,遭日机连续轰炸,仅残存破屋数间,作为宿城小学校舍。1985年兴修宿城水库时拆除。

二、龙 洞 庵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前建。唐时,孔望山称龙兴山,寺名龙兴寺。寺西石壁一蚀洞,传说为龙洞,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重修后,寺易名称龙洞庵。“文化大革命”期间,锦屏林场在此办公。1981年6月,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拔款扩建修整,单檐硬山顶大殿3间,宽10米,进深7米,正殿左右巽以厢房。正殿内塑释迦牟尼像,两侧侍迦什、阿难塑像。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寺院。1990年有比丘尼7人。

三、三 元 宫

位于云台山青峰顶,兴修于唐,宋时重建。初为道教活动地点,供奉三元大帝,时名三宫庙。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至二十四年九月,谢淳大修,更名海宁寺。左右各有飞楼。楼左有弥勒佛殿、韦驮天尊殿、禅堂,楼右有文武官生祠、开山殿、香积厨。正殿东西有耳楼。万历二十二年,慈圣太后曾颁《大藏经》、佛像、紫衣等。万历三十年,明王朝又颁《续藏经》41函。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扩建,皇帝赐名“敕赐护国三元宫”,三元宫之名从此开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海后,三元宫废圯。康熙十六年(1677年),漕运总督帅颜保申奏重修,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敕赐“遥镇洪流”匾额,其时僧众数百人分36所号各房头。此后庙宇不断倾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前后,漕运总督崔应阶等相继修茸,逐渐恢复旧观。嘉庆八年(1803年)知州唐仲冕继而捐俸修茸,令僧众不得分院营私。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至年底,两江总督陶澍大修,当时有正殿5间、南斋堂楼3间、头山门楼3间、二山门3间、东西配楼12间、茸此斋堂3间、碑亭2 座、库炉2 座。大殿内塑神像31尊,功曹8尊。另加宽磴道,由53级(磴)拓展为74级。民国27年6月,三元宫建筑群遭日军轰炸,成为废墟。

1980年4月,开始重建三元宫,门殿、二殿于1982年竣工,大殿于1983年完工。继而修复自在天、团圆宫、玉皇阁、海曙楼等附属建筑。总建筑面积1731平方米。其中前殿3间,面阔12米,进深3.5米;天王阁3间,面阔12.2米,进深7.9米;大殿5间,面阔28米,进深13米。有僧人住持。三元宫被列入市级佛教寺院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

四、海 清 寺 阿 育 王 塔

坐落在老君堂西北测、大树水库之滨,又称唐王塔,或称大村塔。曾是历史上苏北、鲁南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天圣九年建成。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最高的一座佛教古塔。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9级8面,为密檐式砖结构,相对高座40.58米。阿育王塔建成以来,历经千年,海属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尤其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受郯城8.5级大地震波及,连云港一带海岸线迅速向黄海推进15公里,全城屋宇倒塌,城墙倾圯,而海清寺阿育王塔却屹然挺立,安然无恙,确可谓佛缘深厚龙天护佑。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11月动工维修,1976年底完工。1978年被国家地震局、文物局列为具有抗震能力的古代建筑。2005年被国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五、大 慈 禅 寺

位于海州中大街西测。宋嘉祐三年(1058年)僧傅善始建,名大悲教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燹。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德暇重修,海州僧正司设于院内。至洪武二十四年,建有石佛寺、安和寺、国清寺、圣福法宁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德四年(1509年)皆重修。后大殿倾圯,正德九年,僧正道辕重修。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郑州王同改其姓名为大慈禅寺。隆庆六年(1572年),知郑州复享出俸米10万石首倡,军民出金重修,改名为大慈寺。寺内塑释迦牟尼、阿雄、迦什大佛及十八尊罗汉等群雕。据传十八尊罗汉塑像是根据唐代吴道子绘图,由著名雕塑大师执手塑成,(此人一生只塑两堂半罗汉,这是其中的一堂,为国内外艺术家所瞩目,50年代省文化厅曾计划维修保护未果。)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遭火灾,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州任兆炯倡修。该寺居临济宗僧人。

1951年7月,大雄宝殿山脊顶及前后檐被飓风刮倒,山东省文教厅拔款维修。1958年,在大殿内办起工厂,十八尊罗汉被毁。1972年,大雄宝殿、释迦牟尼、阿雄、迦什塑像被子拆除。

六、国清禅寺

宋元丰七年(1084年)僧人法朗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燹。明洪武九年(1376年),寺僧果僧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扩建,规模较大,有“骑马关山门”之喻。主寺院占地10亩,三道殿堂、东西廊房,殿宇雄伟。民国12年(1923年)寺院用为灌云县初级中学校址。解放后为板浦中学校址,大雄宝殿拆建为礼堂,现存寺院前山门和中大殿各3间。

七、南城城隍庙

位于云台区南城镇东北山脚下,原址为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普照寺旧址,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为城隍庙,庙舍34间。每年清明节形成规模较大的庙会,附近城乡来此的香客达数万人。1949年,庙倾僧散。1984年修复,占地678平方米,有大门殿、大殿、二殿、东殿、西殿各3间,大殿内塑有城隍和罗汉像。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白虎山和碧霞寺

   连云港市海州区历史上是个闻名遐迩的古城,也是秦始皇东巡立石“秦东门”之所在。境内山川纵横,风光秀丽,古迹众多,秀绝江淮。其中的白虎山和碧霞寺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两相辉映,相得益彰,游人如织,留连忘返。

“马耳晴岚飞彩凤,虎峰夕照应非熊”。这是明人林廷玉咏海州八景诗中的两句,“虎峰夕照”即指白虎山。

白虎山为海州“三山”之一,地处古城南门外。它崛地而起,孤高突兀,石多树少,通体灰白,奇石连岗,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其山形如虎,头朝西,像是要饮蔷薇河的水,尾在东。

白虎山高62.8米,周围二里,东依古城墙,南靠锦屏山,西临蔷薇河,东对石棚山。明朝时因其通体皆白,曾名之为“白壁山”,现山上还刻有“白壁山”三字。清两江总督陶澍来海州时曾登临,因“谛视之实似鳌首,乃取扶桑之意,更其名为鳌头山”。并曾作一首《鳌头山》诗镌于山上。白虎山因其为古城海州门户,地势险要,历代均为军事要地。

白虎山的得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山体象一只卧伏的白虎。不过,你如果站在海州城里,是看不到它的真面目的,只有穿过山前的小路,走到白虎山的南坡,远远望去,这只白虎才会现形,那真是酷肖。二是据晋代志怪作家干宝著的《搜神记》说:秦时,东海有个叫黄公的,善用一把赤金宝刀,制伏御虎。其时,郁州岛(云台山)上经常有白虎出现,伤害人畜。黄公登山御虎,攀上最高点,手举赤金宝刀仰天而歌:“佩赤刀兮长镇,御白虎兮郁州。”那刀果然是法力无边的宝贝,歌声起处,犹如狂风呼啸,雷霆万钧,吓得白虎越海直向海州方向逃去。黄公纵身追赶,刀尖指处,白虎中刀,大吼一声,口吐鲜血而亡,刹那间变成了一座通体皆白、形似虎距的小山。这就是现在的白虎山。

白虎山之所以成为历代人民的游览胜地,并拥有“虎峰夕照”等景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它怪石嶙峋多肖走兽飞禽之形,如“三蟾争食”、“七步龟”等(这是一块石头。在南门外看它,七步之内可见龟头一伸一缩);二是它遍镌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题勒。白虎山书法石刻书体纷繁,琳琅满目,真、草、隶篆样样俱全。其中仅直接题写山名的题刻就两处,即“白壁山”和“驺虞”(清代海州知州师亮采题刻,“驺虞”二字意为白虎)。据统计,全山现存的石刻计有十四则,最早的为唐代卢绍的题刻,接下来是宋代,明清代,而尤以明清两代最多。其中最著名的如宋代知州、镇压梁山好汉起义的张叔夜的《张叔夜登高碑》,以及两江总督陶澍的《鳌头山诗》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从而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宣和庚子”年间立的《张叔夜登高碑》(公元1120年),镌于半山石壁上,长2.2米,宽1.5米,文十行,行七字,字径12厘米,真书题写,字体工整古拙,笔力深厚。

这则石刻的艺术价值固然很高,但最重要的是其与梁山农民起义军的结局有关。张叔夜是开封人,两次来海州做官,第二次知海州时,正值宋江等好汉起事。宋王朝派张来海州,意图利用他情况熟悉,想办法堵歼义军。

据考证,题名刻的时间是宣和二年,而且这次集会聚集了众多的武官,似与为部署围剿宋江的军事行动有关。据史载,就在张叔夜登山的第二年春,就发生了宋江军“经趋海滨”的事件。据史载,北宋宣和三年春天(公元1121年),山东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乘木船由山东直逼云台山,意图占领这里作为根据地,与宋朝兵马对抗。海州知州张叔夜招募了一批敢死队员,用突袭的方式烧毁了宋江的木船。宋江军队遭到重创,军心浮动,弃船登岸,汇集在海州东门外网疃庄一带。张叔夜乘机设下伏兵,冲击宋江军队。宋江义军寡不敌众,死伤大部,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也在三道崖被捕。张叔夜施展各种手段劝降,宋江等拒不变节。张叔夜恼羞成怒,便把他们全部杀害。此事在《宋史》和《东都事略》里有详细记载。当地群众同情义军,便冒着生命危险把起义军尸骨埋葬在白虎山北坡。这就是“好汉茔”。海州还流传着一首民歌,说的就是这件事:“白壁虎山阴,坟垒草木清。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茔。”据分析,宋江兵指海州,目的是为了夺取郁州为根据地。张叔夜便招募死士焚毁了宋江军巨舰,遂使义军军心动摇,以至全军覆灭。张叔夜因此立下了大功。

白虎山在近代连云港革命斗争史上还留有它的光辉一页。这是因为海州党组织的正式建立就是在白虎山上的一块巨石上进行的。

一九二八年春,在海州求学的惠浴宇同志南下涟水,找到中共江苏省委的巡视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命回海州担任海属地区建党的联络工作。七月中旬,徐海蚌特委指示:由李超时、惠美琬(即惠浴宇)、宋绮云建立中共江苏海州四县特别支部。他们在白虎山上一块翘起的大石下面开了建党会议,定名“东海特支”,选举李超时任特支书记,宋绮云为组织干事,惠浴宇为宣传干事。会议讨论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研究了党如何深入农村,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确定了党的发展任务。从此,揭开了连云港革命斗争新的一页。

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寺位于白虎山东麓。它流光溢彩、雕梁画栋,信众众多,香烟袅袅。这是海州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名为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老法师所书写。原名碧霞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后毁于兵。明初重修,占地10余亩,又称奶奶庙,为祭祀碧霞娘娘的场所。碧霞娘娘,即碧霞元君,是道教和民间尊奉的女神,全名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等。传说汉代曾在泰山顶供奉金童、玉女石像。至五代时期,金童像损坏,玉女像沉入玉女池中。宋真宗崇奉道教,遂命人用白玉重雕玉妇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祠奉身,在泰山修成天仙,受玉皇大帝的指派,统摄东岳府神兵。护国佑民,体察人间善恶。

这座宫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它原来位于白虎山山顶。有一夜,雷电交加,忽然从山上迁到山下。由于它灵验,香火愈旺。特别是每逢四月初八日(农历)浴佛节这一天,更是万人云集,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庙会,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的历史。每年四月八日,政府还在此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八方土产,荟萃于此,百戏杂陈,煞是热闹,

该寺是典型的明清式样建筑,有山门、后殿、中殿、东西配殿。西配殿内壁上嵌有一块清顺治六年的《灯油田记》碑。海州解放后,其先后作为部队营房,工厂厂房,损毁严重,1992年交回海州区人民政府,至1997年陆续重修了藏经阁和碧霞祠,新建了五间大雄定殿、放生池和前殿。最近,又筹资重建。寺内现有僧人近二十人。新建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飞檐斗拱,古色古香,面积近1000平方米,附有山门、丹墀、围栏。这些和原有的古建筑连成一体后成为一个规范的寺院古建筑群。

海州碧霞宫

位于海州白虎山东麓,建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原名碧霞宫。经明清两代重建,有院落7进,殿堂禅房50余间,庙田1200亩。民国时住庙僧人有40多人。1964年在碧霞宫内建海州砂轮厂。1990年,砂轮厂迁出,重建宫殿。现存明代建筑风格的前后殿各3间,殿内供释迦牟尼像,更名为碧霞寺。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碧霞神生日,每年的四月初八形成规模很大的庙会,商贾云集。同时,寺内举行浴佛斋会,香火缭绕,多日不尽,至今形成经久不衰、闻名遐迩的白虎山庙会。

九、龙洞庵

位于孔望山的龙洞庵是连云港市现存最古老的名刹之一,也是江苏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距今约1400多年。孔望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台山的一个部分,相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素以清幽而著称于世。唐时孔望山称龙兴山,故寺名龙兴寺。寺西石壁一蚀洞,传说为龙洞,有苍龙居其内。龙洞面积丈余,内壁圆滑,内外镌有宋、元、明清诸代石刻24则,篆、隶、草、行书体俱备,相映生辉;诗赋曲文,珠玑连壁。唐时的龙兴寺,规模宏大,闻名四方,曾吸引了大量游人。唐代诗人刘长卿就曾游览过龙兴寺,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一诗:“幽意颇相惬,赏心殊未穷。”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曾来此游玩,并即兴赋诗。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于旧址重修后,更名为“龙洞庵”。 “文化大革命”时锦屏林场办公于此。1981年6月,市政府投资在原址重建。单檐硬山顶大雄宝殿三间,宽10米,进深7米。正殿左右翼以厢房。正殿内塑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侍迦叶、阿难塑像。整个以大殿和山门为一中轴线,高低有致、左右对称。龙洞庵院中有不少古树名木,最有名的是东侧的一株糯米茶树,古根虬枝,绿叶粉花,清香四溢。糯米茶为云台山著名的观赏树木,花可观赏可当茶饮,但一般都长不大,象这棵年逾百年以上的更属少见。大殿两侧有一棵古柏,为唐宋时物。古柏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龙洞庵内还有一景,即自流泉,又名 “甘露泉”。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寺院。现有比丘尼6人。

十、百子庵

百子庵是海州古城里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刹之一,距今二千年前,为纪念周文王第一百子而建,取“文王百子图”中百子二字为庵名。佛教盛传中国之后,成为念佛修行之道场。旧时为海州信男信女求嗣之所。又名准提庵。位于苏北连云港市古城海州。古海州是秦始皇东巡立秦东门之所在。百子庵即在秦东门之南,锦屏山之北,朐阳门和鼓楼之间,道场殊胜,四周古树如屏,清溪萦绕,环境清幽。

原百子庵有佛殿三座,佛菩萨像三十余尊,规模极其宏大。后来毁于战火。宋代又重修,规模小于周时。但仍不失为大庵。

原百子庵是明清时海州“九庵十八庙”的遗存,为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其中的僧房和大雄宝殿尚完整,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南海观音。接纳海内外虔诚弟子。

改革开放之后,连云港成为我国开放港口城市。1979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庵院交还比丘尼。1990年至1993年,住持能空法师兴建山门和准提楼。能空法师圆寂后,其弟子、现百子庵住持仁勤于1996年主持兴建了供奉缅甸玉佛的玉佛楼。适逢政府以古城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庵院遂重新规划建设大雄宝殿。几经周折,历时两载,于2000年2月19日开工,同年9月19日峻工。

新落成大雄宝殿占地208平方米,巍峨矗立,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玉栏石阶,丹墀宽阔,风动鼎铃,电转佛塔。玉佛、准提二殿为左右两厢,形成对外开放之规模。

百子庵现有比丘尼12人,已辟为佛教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游览。

十一、新浦天后宫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刘振家、刘振鼎倡建,得山东商人林乾一等赞助,光绪二十八年建成。正殿塑天后神像,旨在祈求女神保佑渔民海上航行安全,商民贸易兴旺。

天后宫建成后曾于此院建房设商会,开办学校。解放前为官府所占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拔款扩建,曾于此设新海市人民政府、新海连市人民委员会、新海连市人民政府等机构。1978年新浦区人民政府拔款拆除重建。1989年新浦区人民政府作为危房拆除修建新楼,该宫遗址现位于新浦区民主路343号,为新浦区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

十二、兴国寺

在巨平山北面的新县境内,唐元和(805-820年)年间建,至20世纪末已有1180多年的历史。日本学问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圆仁和尚随日本遗唐使藤原常嗣来中国,于次年3月29日,由涟水乘船到连云高公岛,游宿城后,农历四月六日,到新县兴国寺拜谒。可想当年兴国寺在佛教界的声望和建筑规模。唐末,废于兵火。宁元祐二年(1087年)重建。其间中断香火近200年。几度废兴,到清末此寺尚存,因其规模较大,群众都称其说“大寺”。寺内奉有三世佛、地藏、韦陀等。时寺僧颇众,但名僧无几,僧名法号,已无人记起。其生活全靠寺院的山场与庙田维持。

兴国寺原位于当时新县街庄外西北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迁废科举,兴学校,以“求难才,救危局”为宗旨。当时新县村老贡生张百川积极行动,并得到地方有识之士赞同,将“兴国寺”改为蔚云学堂。民国八年(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兴起,新县一批激进青年学生打着反封建、反迷信旗号,到处毁菩萨,毁庙宇,致“兴国寺”里菩萨全部被毁。尚未离寺的和尚全部被驱走,但门上还有“兴国寺”的石刻门楣。民国30年(1941年),日军入侵,将“兴国寺”30间庙宇焚烧,经群众抢救,剩下三间大殿和后院两间西堂屋。民国32年(1943年),盐警大队长朱宝松把后院6间西屋修复。

兴国寺后面有两棵古朴,俗称格木,高压2.32米,都还需要三人合抱。树根旁有石碑一座,因年代久远,字迹难辩。据老人说,树下原为僧墓,墓里藏的是哪一位高僧,无法考证。这两棵古朴,是唐代遗物,树龄均逾千年,惜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被砍伐。

原兴国寺后院正中,还有一棵大银杏树,高三十多米四人合抱有余,树龄亦过千年,由于该树为雄性,故有花无果,1971年被认作“四旧”砍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1995年10月20日,在佛教居士及广大信佛群众的申请下,经政府批准,将原“兴国寺”迁至“孝妇祠”旧址恢复,即今之连云港市朝阳镇东北的狮子山下,紧靠新墟一级公路(310国道)。新建的兴国寺,长12米,宽5米,檐高3.6米,建于1999年(佛历2543年)。

 

主办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地址:连云港市新浦朝阳东路69号
电话:0518-85831021
邮编:222006